中電因澳洲電價狂飆而虧損
中電(0002)前日發盈警,預計上半年度將錄得虧損,原因係澳洲業務EnergyAustralia在對沖電價時錄得72億港元的公允值變動虧損。這是自2019年上半年後,中電第二次因EnergyAustralia而錄得虧損,上次是因商譽撇賬,涉及六十幾億元。
翻查記錄,中電在2月底公佈去年業績時,有提及因「能源對沖合約的公允值變動」而令EnergyAustralia盈利少了三份之一,當時大家應該沒去留意;至5月16日,中電公佈首季營運簡報,再提及對沖合約致虧損達25億元;來到今星期,指首五個月的對沖虧損有72億,換言之兩個月增加了47億元。
但凡這些對沖,都旨在減輕營運的不確定性,例如國泰(293)早年對沖燃油,就是不想油價大升時,令經營成本急升,所以國泰會做期油長倉;在外國的農夫辛苦耕種,眼見現時的農產品價格高企,當然都會想鎖定利潤,所以就會做農產品的短倉,若日後收成時價格回落,農產品雖然賣平咗,但遠期合約(或期貨)的短倉有賺,拉勻來看,早前的短倉就是鎖定利潤。
而今次中電的事件,就近似農夫的例子,預先鎖定個電價。近期澳洲的電價急升,中電在2月、5月及今次的通告都有寫「大部分的售電合約均在今年價格上升前簽訂」,所以澳洲的電價今年急升,中電就未能受惠太多,反而在遠期合約那邊輸返,沒錯,這些都是非現金項目,例如鎖定了9月的售電價為$100,到9月時交付電力時就以 $100 作為收入,但如9月遠期價在今天已是$200,現時的Mark to Market就會輸了$100。有戰友可能諗,中電都係賺少咗啫,市場太大反應了吧,但大家又要諗下,為何電價急漲呢?供應緊張是主因,而煤價急升等因素,代表成本上漲,例如發電成本需要$70,現時升至$130,本來中電可以用市場電價賣$160的,但可惜一早已鎖定了$100的遠期價,交付時只能有$100收入,但成本仍然是$130,所以這不單純是賺少咗的問題,而是有可能賣一度電蝕一度電。
青冰看過中電的英文版通告,內裡提及遠期合約是在Australian National Electricity Market(NEM)交易,在NEM的網站可以找到澳洲不同州份的電力供應及需求(附圖),亦有過去幾年不同州份的電價,如附圖所示,以新南威爾斯州(NWS)、昆士蘭(QLD)及維多利亞州(VIC)三個大州為例,今年的平均電價是比2021年上漲一至兩倍,但這只是平均電價,最後的一張附圖是表列六月的平均電價,六月這個電價,比今年的平均電價亦都高一至兩倍,簡單的例子是NWS,2021年平均電價是64.81澳元,2022年平均電價是139.44澳元,而2022年6月的平均電價呢,是407.79澳元,你話係升得幾誇張,所以中電早前寫「大部分的售電合約均在今年價格上升前簽訂」,這一句真係嚇死人呀。
上半年埋單要輸幾多,要睇電價六月底是甚麼價,最終在8月8日公佈上半年業績時,條數只是反映六月底的電價,如這段期間電價再升,條數是反映不到實況了,當然,如果電價在8月前急回吐,即使出業績時是虧損,現實可能是已走出谷底,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睇實這些電價的走勢。
所有的對沖活動,出發點都是為公司好,但最終實施後未必真的對股東有利。世上也沒兩全其美的方法,不過作為上市公司,唯一可做到的是,有對沖就要盡快通報,增加透明度,讓投資者有數得計,而不是出事後才急急發盈警,以中電為例,現時市場只知你做了對沖,但究竟做了幾多,合約期是至今年底還是下年,條數已經大不同,亦影響估值,所以在咁多不明朗因素下,4厘的股息率,實在未充分反映潛在風險,都係睇少一隻玩少一隻為佳。
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及分享,並不構成投資、買賣建議或推薦
Credit: 青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