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700)高增長不再

首先騰訊Q3業績係做得唔錯嘅
1. 騰訊Q3比起上兩季有明顯進步。下面個統計2022年頭三季,1)收入、2)毛利、3)毛利率、4)經營利潤同比變化。
騰訊(700) 2022Q3業績解說
2. 收入都係弱,同比下跌2%,而且連續兩季下跌。但Q3毛利人民幣620億,同比只係下跌1%。跌幅比Q1(下跌9%)、Q2(下跌8%)收窄咗好多。
3. 呢個可能係疫情封控相對無咁嚴重,但更可能係佢真係落實嚴格控制成本、裁員嘅效果。所以當收入、毛利都係下跌嘅同時,其實毛利率係高過上年同期㗎。
4. Q1、Q2利潤表現:毛利跌9%、8%;毛利率跌4.16點、2.21點;經營利潤跌34%、42%。
5. 但望番今季Q3,毛利只跌1%、毛利率係升0.17點、經營利潤跌3%。
6. 明顯感覺算係返返去接近2021年平均水平,喺今時今日嘅環境算係做得好好,但絕對唔係高增長。
7. 而如果睇環比Q1同Q2,Q3嘅經營利潤非常突出,足足比上季升咗215億,或者係71%,叫做再一次上番2021年每季500億以上嘅水平。

管理層經營策略取向

8. 所以Q3業績,數字上嘅重點係騰訊管理層都已經睇到同接受咗:收入高增長不再,以後要以嚴格控制成本嘅節流策略嚟提升利潤,今季叫見到啲成效。
9. 同時佢都真係喺主營業務上短期無乜辦法可以突破,所以只好以實物分派方式,連續兩年出售最大兩間聯營公司股權:今年派美團、上年派京東。
10. 講真上年年尾派京東,京東股價已經唔高,今年派美團都係以港幣160蚊左右定價,市況咁差都要變現變賣,證明主營業務真係冇板斧。
11. 不過呢幾招好見效,好大機會佢2022年全年純利會有增長,點解?因為上編文講咗,分派美團佢大概可以有人民幣1300億收益頂住。

高增長不再,睇數字同管理層說法

12. 首先,最簡單直接係佢Q3收入人民幣得1401億,同比下跌2%,連續兩季倒退,唔好話高增長,連增長都無。雖然佢2021年做得太好,好難超越,但呢個亦都說明,想再次實現高增長非常困難。
13. 除咗因為大環境差、監管問題,微信用戶今季13.08億,同比上年有3.7%增長,環比都仲可以有0.8%都係一個indicator。其實我都唔知實際上中國而家有幾多人口,但到而家都無用微信嘅,將來潛在會用嘅機會都唔大,13億,已經好勁,同時都代表冇乜空間上升。
14. 仲有佢嘅收費用戶數,都開始下跌。同比、環比各自跌2.8%同2.6%。跌幅唔大,但好罕見。其實呢個數據嘅基數係2億人左右。理論上增長空間應該好大,但都已經下跌。我覺得一來係經濟差,二來可能競爭都大。
15. 佢自己都有講:「行業過渡性的挑戰導致付費用戶減少」,令本土市場遊戲收入下降7%。
16. 其實我唔知咩叫過渡性,我只係睇到付費用戶減少呢個客觀結果,管理層加「過渡性」呢啲中和性字眼就係喺心理上想講呢個係暫時性。
17. 如果真係暫時性,就應該詳加解釋,當然佢業績係無詳講,因為管理層都唔知、唔確定前景。
18. 另外,業績重點都係徘徊喺啲現有業務度,例小程序普及性增加、視頻號有增長,但就無乜令人對前景有憧憬嘅內容,亦都即係管理層暫時無乜計劃搵新增長點啦。市場見到呢啲舊嘢點會俾個高估值你。
19. 同時,又無端端提到「延續遊戲系列生命週期」,提到十幾年前推出嘅遊戲而家仲受歡迎,唔知係唔係鋪路想延長某啲成本折舊攤銷年期。
20. 「社交網絡收入下降2%」,解釋下跌原因前,先講咗「視頻號直播服務及音樂付費會員服務的收入增加」,之後先解釋「音樂直播、遊戲直播及我們的視頻付費會員服務的收入減少」,又係要中和個下跌嘅負面觀感。
21. 多次提到「嚴格控制成本」,即係個經營策略焦點係點樣喺相同嘅生意額之下,洗少啲錢提升利潤。科網公司喺咩情況下會cut cost? 就係佢自己都發現增長無望唯有向成本埋手嘅時候,因為就算收入倒退,只要控制好成本,個利潤係可以有增長。
22. 即係話佢經營管理係做得更有效率,但都係則面說明增長冇力,如果唔係唔會諗cut cost,反而係燒錢,谷生意,但而家谷唔起。
23. 簡單嚟講就係講舊嘢、用中和性字眼、落力cut成本、但就毫無跡象推出新產品、新策略,上年都有提吓元宇宙,而家都費事提。

結論

24. 所以你會預期佢嚟緊嘅主營業務收入,都只會係細小幅度範圍升跌,或者係橫行,但,一定唔係高增長。
25. 長遠睇到嘅係競爭激烈,大環境差唔會一吓子2023年變得好好,都係只能先穩住本業,再要時間經營新嘅增長點,但而家好明顯係無嘅。
26. 2023年嘅比較基數會低啲,因為2022年嘅表現無2021年咁好。所以都對2023年增長有幫助,但一定唔係高速,所以睇完多少少資料數據後,我就一定唔會覺得佢仲係高增長股。

相關文章
解讀阿里巴巴(9988) 2022Q3業績:苦苦爭扎中
解讀美團(3690) 2022Q3業績:騰訊派美團可能走寶

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及分享,並不構成投資、買賣建議或推薦
Credit: CFO講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