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不濟的核心問題

恒指季檢在上周五公佈,加入四隻新貴,剔除瑞聲(2018),翻查記錄,此股在2016年9月5日正式加入恒指,染藍後首日收市價是86.55元,以今日的收市價16.3元,五年半以來累跌81%。對於恒指而言,挑選成份股時,總在貼近行業周期高位納入,是司空見慣,今次就回看恒指近年如何點石成「甘」,係,跌到好甘個「甘」。

恒指成份股分四大類別,分別是金融、地產、公用及工商類股份,今次主要就是看工商類成份股,現時金融股佔11隻,地產股佔12隻,公用股佔4隻,工商類股份佔38隻,由於恒指長年被金融及地產股霸佔,經常被市場詬病,所以近年加入恒指新貴,絕大部分都是工商類股份,所謂的工商類股份,其實係乜都包,只要不是金融、地產及公用股,就會當作是工商類股份。正是由於近年金融、地產及公用股都極少有變動,睇工商類股份在染藍後的表現,就會明白點解近年恒指咁不濟,點解月供盈富基金(2800)並不是一個理性行為。

現時工商類股份有38隻,青冰只找了當中26隻的資料,因其餘12隻,實在是年代久遠,沒甚參考價值。從附圖可看到,瑞聲五年半的成份股生涯,累跌81%,並不是最甘,阿里健康(0241)在2021年3月15日加入,當時股價是23.5元,短短14個月,就累跌83%,上周的文章都提過,瑞聲在染藍後其實一度倍升,只是隨後便開始長達四、五年的跌浪,但阿里健康呢,從染藍起計便是大跌浪,全沒令恒指開心過。

由於恒指希望擴大成份股數目,所以近幾年的季檢,每次都加三、四隻,但時機就比較差,從2020年起共加入17隻成份股,當中有13隻是在染藍後下跌,累跌逾兩成的股份有11隻,累跌逾四成的股份有6隻,雖說近年港股投資環境比較差,但藍籌股喎,作為港股中最優秀的企業,竟有如此大的比率是在染藍後下跌,當中不少更是暴跌,某程度上是反映選股的策略及方向,出現了極大問題。

在近年加入的新貴中,有不少是高估值時加入,阿里健康當日的市盈率逾40倍,海底撈(6862)更是過百倍,李寧(2331)去年時接近80倍,現時這三隻股份的市盈率變得較平,除了是盈利數字追上了,股價暴跌後估值自然平咗啦。

但最令恒指重傷的,反而是大大隻的阿里巴巴(9988)、小米(1810)、美團(3690)及京東(9618),股價自染藍後累跌三至六成,當中阿里巴巴就累跌了68%。根據上周的恒指季檢通告,現時這四大股份,佔6.5%、1.7%、6.7%及2.6%,這裡合共是17.5%,絕對是舉足輕重的,青冰再睇返去年11月的季檢通告,當時京東及網易(9999)是新貴,以當日的數字看,阿里巴巴、美團、京東及小米,四股共佔恒指20.4%比重。

究竟在周期頂加入十隻中小型新貴傷啲,還是科技巨頭最令恒指重傷呢,青冰認為是後者,坦白講,平常的一隻新貴,佔恒指比重都不會有1%,以今次的東方海外(316)、中國宏橋(1378)、中芯(981)及中升(881)為例,四股加起來只佔恒指的1.31%比重,一隻京東已是2.6%比重啦,如果京東跌一半,等同這四隻新貴蒸發全部市值。不過現時的恒指是,科技巨頭疲弱,近年加入的中小型股份,都是在周期頂位染藍,雙管齊下,才會令恒指如斯不濟。

還記得青冰每季列出的十大候選股嗎?算是捉到恒指公司的套路,新貴全是在十大候選股中,而所謂的十大,就是經篩選後的十大市值排名,講到尾,恒指選股也是以市值優先,同是航運股,千七億市值的東方海外,染藍的機會一定比七百億市值的海豐(1308)為高,估值如何、盈利的質素如何,有沒有特殊盈利去谷數,恒指未必會細看。不過平心而論,作為制定指數的公司,要主觀地判斷選取甚麼股份,就會變了基金經理,相信其他指數公司也不會這樣,但在細節上仍有不少可改進的地方,例如同屬一個行業分類,業務近似的是否可以避開不選呢,既然恒指以市值優先,低於千億市值的成份股,尤其是地產股,是否應該踢出來呢?坦白講,恒隆(101)及新世界(17)只有六、七百億市值,但業務有增長,市值逾七百億的股份,著實不少,只是恒指視而不見,加快減慢而已。

相信投資者都認同,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質素,對公司前景及股價,起極大的作用,但如果一間指數公司,老散都睇到有咁多問題,要月供盈富基金,是否一個理智的選擇呢?這留待各戰友去思考,不過青冰相信,喜歡睇青冰的文章,應該不會做這些傻事的。

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及分享,並不構成投資、買賣建議或推薦
Credit: 青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