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員工貪得無厭?

本文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外賣員的薪金發生甚麼事?

以下資料來自2021年Delivery Hero(DHER, Foodpanda母公司)Half-year financial report.

研究限制:Delivery Hero財報上並無香港業務細項
DHER報表上與香港較相關的只有亞洲部分,而在營運成本上亦未發現有「Delivery Expenses 」的亞洲細項(可能我半夜睇唔到)。故本文只能以全球情況推論本港外賣員生存環境,當中可以出現極大誤差。

要點1: 公司訂單增長 比 運送開支增長 急速

據Delivery Hero 2021年上半年業績,該企業全球訂單數為1224.6百萬單比去年同期135.9%,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成交總額)為13,316百萬歐,比去年同期增長158.8%。

但是DHER全球的送遞開支(Delivery Expenses)其實只增加108%至1319.1百萬歐。而在此項之下,不論是「own delivery personnel expenses」,抑或是「external riders and other operating delivery expenses」,其同期增長亦分別只是約100%( 57.0百萬歐>114.4百萬歐)及109%(575.9百萬歐>1,204.6百萬歐)。

意即DHER生意增加同時,增長部分並不直接反映在外賣員的薪酬之上,甚至可理解為工作增加但薪金並未得到按比例提升。

要點2:「亞洲市場推廣」成重要成本增長源頭

除了外賣員薪酬增速落後,DHER的市場推廣開支同時躍增近倍,比去年同期上升93.1%(290.9百萬歐>561.7百萬歐),成本大多用於Customer acquisition與Restaurant acquisition,利申,依部分唔識。

而亞洲市場推廣開支,則是財報坦言的一大「增長」—— 「Marketing expenses increased ...due to higher investments particularly in the Asia segment. 」這或反映在香港營運的Foodpanda情況類近,其收入增長已有頗大部分被再投資於市場推廣。

企業業務增長並不代表外賣員薪酬可獲提升,這可能只代表企業有更多資源可用作擴展業務。

要點3:每張訂單成本?(粗略計算)

據粗略計算,2021年間DHER處理每張計單的成本,其實比2020年有輕微下降跡象。意即在DHER接獲訂單數增加、營業額增加之後,DHER不僅沒有將所獲收益合比例地分配予旗下外賣員,反而透過壓低成本的方式,把外賣員的收入「榨盡」。以下為計算細節——

據DHER報表顯示,該企業於2020年上半年的銷售成本為790.3百萬歐,推廣成本為290.9百萬歐,行政成本為272.3百萬,訂單數為519.1百萬張,不計算利息及各項財務變動,每張訂單成本為2.6歐;至於2021年上半年,銷售成本為1,911百萬歐,推廣成本為561.7百萬歐,行政成本為600.8百萬歐,訂單數為1,224.6百萬張,不計算利息及各項財務變動,每張訂單成本為2.5歐。 (屌,希望無計錯。)

DHER每張訂單的處理成本或輕微下降,但外賣員的收入沒有因此提高。平台掌握了定價能力,他們可以決定收顧客多少錢、收餐廳多少錢、給外賣員多少錢……這就是所謂壟斷的惡果。

總結:認真Google是種好習慣

Foodpanda罷工事件發生後,令我詫異的不只是有很多人開始計算Foodpanda員工時薪,然後一味叫人轉工轉工,或者數臭他們,罵他們不知足、已經賺很多之類。而是當我決定幫外賣員說話時,竟還有人會告訴我「哎啊不要跟車太貼」、「可能他們是仆街……」

稍稍看過外賣平台的企業財報後,我的結論是,這不應該被視為僅發生於Foodpanda身上的單一事件,或是純粹源於Foodpanda外賣員的「貪得無厭」。實際上,這是科技企業擴張後的普遍惡果,科技企業之所以能急速發展,很大程度是他們透過科技幫助人類同時,也同一時間試圖壟斷某種業務來掌握議價能力。

民眾應該站在外賣員的一方,原因不僅是為幫助他們加薪,而是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境況——我們無法僅以一個個微型的群體對抗科技強權,但是民眾卻能透過團結一致的行動阻止這些力量龐大的科技巨頭為所欲為。

Credit: (IG)gaak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