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美息差及聯匯制度

早幾日講綠債時,都有提及到港美息差,美國聯儲局在三月啟動加息周期,加了25點子,今晚議息幾可肯定會加50點子,但無論是今次加息周期,還是2016年那次,香港都沒有即時跟加息,上次在2016至2017年,美國共加息2.25%,但香港未有跟足,港美息差一度超過1厘。理論上套息活動,慢慢將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減少,最後香港才真正感覺到加息將至,不過最終2020年出現世紀疫情,聯儲局無限QE,香港銀行體系再度水浸,由2019年的五百幾億,逐漸升至四千幾億,現時此數字仍有3375億元。

要明白港美息差的關係,就要講聯繫匯率,但這題目要講1,000+字,我盡量用簡化版去說明。現時港元掛鈎美元,1美元兌7.8港元,而金管局在十幾年前優化聯繫匯率後,會在強方保證7.75元及弱方保證7.85元出手,保持港元穩定,在7.75元時就沽港元買美元,令銀行體系結餘增加,在7.85元時就沽美元買港元,令銀行體系結餘減少,理論上在7.75至7.85當中,就全靠市場力量,金管局是不會干預港元市場的。

由於以上的聯繫匯率操作,理論上港美息差不會大幅偏離,起碼十幾年前如是啦,因為息差太大,會引來套息活動,套息最終會將息差回復至「合理水平」。舉例,如港息1%,美息2%,由於市場「相信」聯繫匯率不變,所以某程序上港元等同美元,換言之如果我是機構投資者(包括銀行及基金),沽出港元兌成美元,就可以收到2%利息,比存港元的1%高,這個就是套息活動,當然套息也會有一定風險,例如賺取1%息差後,港元有機會轉強,由弱方保證去到強方保證,港元都會有1.3%的匯差,如果我們是散戶,仲要加埋銀行的買賣差價,匯差就會更多,所以息差能否足夠彌補匯差,就會是資金套息的誘因,簡而言之,息差愈大,誘因愈大。

以上這些,其實金管局近期都有重提,因為現時美元兌港元的匯價已是7.8486,差十四點子就去到弱方保證,金管局隨時要到價做嘢,沽美元買港元,銀行體系結餘下降,所以金管局一早講定,等大家有心理準備。不過傳媒通常會話,資金流出香港,然後下刪百幾字,可以話封城令外資對香港信心減弱,資金大舉撤離云云,亦可以話香港解封加速移民潮,移民者大量沽出港元引致走資。青冰深信以上兩件事每天都在發生,那才會有港元市場交易嘛,但有人沽就有人買,資金沽港元,亦有資金買港元,只是一日未到7.85元,金管局不必出手,真正走資,不會去到7.85元才沽嘛,身邊的朋友舉家移民,都是走人前兌成外匯,不會等7.85元才兌吧,不過去到7.85元時,傳媒引用這些原因,就忽然言之成理,但並非是事實之全部。

戰友可能會問,點解2016至2017年,港美有逾1%的息差,銀行體系結餘都仍然高企了一段日子,最後才慢慢加息,金管局近日的解釋,是資金需要6至9個月去反映,但資金戀棧香港的真正原因,青冰實在不清楚,當日正值社會運動,資金不走,傳媒會話是維穩資金,匯率hit到7.85元,就會話外資撤離,但這批資金的真正物主,是甚麼原因留下,相信金管局不會如實告訴你,但比較肯定的是,今次的加息幅度加快,早前的25點子及今晚的50點子,六月中議息又50點子的話,這個息差肯定會令銀行體系結餘減少,港息很快便會跟上。

但港元會否持續hit 7.85元,金管局日日接港元,銀行體系結餘因而會急縮呢?其實仲有一個重要因素,坊間是較少提及的,這個就是上市中資企業的派息。相信大家都知,不少國企都是只派末期息,所以末期息的金額也特別多,除淨日主要在六、七月,真正派送日是在七至八月。這些公司派息,錢,很自然就是從內地來,舉個簡單例子,中海油(0883)要派1.18港元特別息,現時H股發行量有446億股,那中海油就要準備526億港元去派,而這筆錢就需要在外匯市場由人民幣轉成美元,再由美元轉成港元,這個操作就涉及沽美元買港元了,然後你計吓四大國有銀行要派幾多息,要沽幾多人仔兌成港元,青冰睇過建行(0939),就已經要準備過千億港元去派息。當幾十間國企一齊做這個動作,對港元的需求忽然就會大增,當然啦,可能建行一直都擺一千幾百億在香港,今年唔兌都得,這個是個別公司的資金管理,外人無從得知,但整體上,每年五至八月的派息高峰期,港元都會有一定支持。

而這個支持,隨時就拖慢了香港加息的步伐,但大方向是沒有變的,港美息差拉闊,最終港息都會跟加,但幾可肯定的是今次聯儲局急了,加得更快,港息可能不用6至9個月去反映,既然息係加硬,甚麼ibond及綠債,吸引力自然更細,所以4246個價長期trade一百蚊樓下,市場係無死錯人的。

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及分享,並不構成投資、買賣建議或推薦
Credit: 青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