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撲定存不如買ibond

我的朋友喜歡周圍搵定存優惠再共諸同好,一來佢的確做不少定存,二來這個topic為社交媒體帶來龐大流量,一舉兩得。私下佢都會第一時間分享定存優惠,同時我也會介紹他買ibond(4239),現時還有5個月便到期的4239,近期有沽家趕住套現,將價格壓至98.8元,yield-to-maturity(YTM)折合是4.85%,相信坊間未有銀行提供到4.8厘的港元定存,所以現時買ibond比做定存更佳。

4239的到期日2023年11月16日,票面息率是2%,上一次派息是5月16日,如本港通脹(CPI)高於2%,所收的利息將比票面息率更高,實際的計算方法是過去六個月的CPI平均值,便是最終息率,雖然上月公佈的4月份CPI有2.1%,但過去半年有3次的按月CPI是低於2%,所以平均數仍低於2%,如要想獲得多於2%的回報,勸大家暫時不要奢望。現時股價約在98.8元,現價買入,持有至11月16日,香港政府就會畀返100元本金,及1元的利息(半年息率1%),換言之98.8元在5個月之後會得到101元,回報率是2.22%,如將回報率年度化再將5個月後收到的101元貼現(discount),得出來的YTM就是4.85%,其實我懶得去計,因為相信彭博的計算。

我一向都偏向買ibond多於定期,因為流動性較定存為佳,假設牛市在7月到來,定存鎖住的資金是無法提出的,ibond就隨時可沽出套現買股,亦是由於這個因素,ibond(尤其是4239)經常有一些錯價出現,如上月高見99.5元,當時等同只有3厘YTM,價格明顯偏高,現時又回落至98.8元,亦是明顯偏低,原因就是有投資者急住入場或趕住走人,現時買賣盤都較細,大盤隨時會推郁個價。

如要判斷偏高偏低,我會用港元同業拆息作比較,現時6個月的拆息是4.71%,3個月是4.6%,還有5個月到期ibond有4.84%,明顯較兩者為高,如有機構投資者(如銀行)可在4%樓下拿到資金(funding),再將資金投在4239,再坐5個月,就可以穩賺不賠。不過由於臨近到期,流通量(買賣盤)較早前低了很多,機構投資者動輒要買幾千萬甚至一億元,現時看報價機,由98.9元掃到99.35元,也是只得33500股,但99.35元等同3.52%的YTM,又不值得去掃,所以就造成輕微錯價但沒人去維持秩序。

作為老散便不會有此煩惱,最多也是買幾千股至一萬股,市場暫時都食得起,不過除非像上月25日忽然有買家狂掃至99.5元,否則都要有心理準備是要坐到11月中,當佢係定存咁玩。在高息年代的尾聲,股市又未有炒風,適當地躺平收息,對身體及倉位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