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股 、債券、定期的取捨

綠債今天公佈認購結果,故此藉這時機寫寫自己對資金投放於高息股、債券及銀行定期的看法。

很多朋友現在應該受到銀行的半年或一年高息定期所吸引,將不少資金做定期,享受一年可能高達4-5%的穩定回報,亦因此股市的吸引力相對降低,故此不只外資減少買港股,其實本地投資者亦然,我們見到港股成交持續萎縮。

我自己之前亦做了為數不少的定期,主要是在換新樓時做了些按揭,然後在賣出原有的單位套現後,將相等於銀行按揭的款項做了定期,以便等2年後提前償還按揭款項。現在回看,如果當時已熟悉美債的話,我應該會換美元、買美債,以享受比定期更高的回報,而且資金沒有綁定期,有需要的話,可以隨時沽貨套現,但定期只能苦等到期後才可以靈活動用資金。

定期另一缺點是年期一般是一年或以下的,但我們知道現在美國息率趨向見頂,即使再加亦很大機會只是0.25%,如果想將資金綁定較長時間高回報的話,定期難以滿足我們的要求,需要考慮年期較長的債券,例如綠債提供3年期4.75% yield,又或者美國國債亦一樣,2年期普遍有5%,3年期的亦有4.8%,再長一些的10年、20年、30年國債現在yield是介乎4.7-4.9%之間,任君選擇。不過要留意的是年期越長的債券,價格越受加息影響,故此如果聯儲局再加息0.25%的話,對2、3年期的債券價格影響不會太大,但對長年期的債券價格影響很大得多,所以如果想挑選長年期的債券,需要承受更高的風險,正如我之前買入的TLT (20年國債ETF),在上月20日聯儲局議息後,顯示未來息率走向可能是Higher (再加一次息)、Longer (高息會維持一段長時期,並不是市場預期的明年下半年開始減息),年期較長的國債價格隨後跌幅顯著,以TLT為例,價格從9月20日的92.8元,跌至日前最低85元,扣除期間收取的股息後,跌幅高達8%。這跌幅對於債券價格而言是巨大的,因為買入國債的一般都預期價格會相對穩定,不會預計有如此大的波幅。

我自己目前已將大部份閒資買入美國T-Bills,主要是1年以內到期的,也持有部份TLT博通脹數據回落,美國聯儲局會提前明年年底開始減息,不過TLT注碼只佔我組合2%左右,風險可控。至於我的港元定期有部份將於今月到期,有些是明年3、4月到期,會傾向轉投3年期的綠債,以鎖定較長時間的高回報,亦可以在有需要時隨時套現,例如當股市出現顯著下跌,估值非常吸引之時,我可以沽綠債套現,換入股票 。下周二綠債暗盤價格如果不升的話,我將會在100元或以下水平增持。

既然現在定期、債券的息率如此之高,為何不全部轉定期、債券享受穩定回報,仍要冒更高風險買股票,包括高息股?

我組合目前高息股佔比最高,高息股對比定期、債券的優點是現在高息股的股息率普遍有7、8%以上,而且高息股的派息亦有上調空間,例如最重倉的中移動(941),預期未來數年盈利持續增長,如果派息比率不變的話,即是股息會有持續的增長。當然,未必每隻高息股都會好像中移動一樣,有穩定的業績、派息比率, 有些可能會受疲弱經濟影響,業績回落,難以持續派高息,這是高息股的風險所在。有些投資者現在會趁長年期債券價格大幅回落而買入,博美國進入減息周期後,長債價格會顯著上升,這邏輯並沒有錯,但如果美國開始減息,高息股的估值不會上升嗎?進入減息周期後,我覺得股票的上升空間可能更顯著,尤其是增長股,回報更佳。

一個平衡的組合可以有進取的選擇,亦需要有些保本的投資,故此我們可以魚與熊掌兼得,部份資金投入高息股,部份買綠債或美國國債,亦可以有少量投放在更保守、穩定的定期,無需要三選一或三選二。

延伸閱讀:
周圍撲定存不如買ib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