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KO) 2022 全年業績展現可持續競爭力

1. 表面睇可樂財報,會見到佢收入喺呢10幾年間都係時升、時跌;由2011年至2016年7年間,每年都有400億美元(下同)以上收入,而且其中有5年做到450億以上。
2. 但由2017年開始到2021年,收入就每年都低於400億以下,感覺好似正在逐漸走下坡。咁點解佢嘅稅前純利可以創歷史新高呢?

業務模式、借力打力

3. 佢嘅業務模式同麥當勞嘅理念接近,就係擁有核心品牌嘅同時,都係玩緊啲借力打力嘅策略:低利潤高成本嘅嘢盡量減少,同埋判俾人做,留返資源增加最核心、高利潤嘅業務比例。
4. 可樂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係(Finished product operations),即係自己包辦哂所有嘢,由加工(即係開稀)秘方制成嘅可樂及其他飲料農縮糖漿、入樽、將飲料制成品(Finished Goods)銷售俾市場,即係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
5. 呢種模式,因為賣嘅係制成品,銷售金額會較高;但利潤率會較低,因為牽涉到入樽同埋加工廠嘅成本。
6. 另一種係(Concentrate operations),即係可樂將秘方可樂及其他飲料農縮糖漿賣俾獨立裝瓶商,再由獨立裝瓶商加工(即係開稀)、入樽、銷售俾市場。例如中國區及香港區就係太古做可樂嘅獨立裝瓶商。
7. 獨立裝瓶商除咗要用可樂秘方糖漿加工、符合裝瓶標準同銷售地區規限外,佢地嘅經營係完全獨立於可口可樂,所以所有成本、經營風險都係由獨立裝瓶商自己承擔。
8. 呢一類模式對可樂嚟講,銷售額會相對較少,因為佢淨係賣飲料糖漿半製成品(Work in Progress),唔係賣可樂製成品。
9. 但係利潤率會較高,因為唔牽涉太多嘅固定成本、渠道銷售費用同埋加工設備折舊Gernnally finished product operations generate higher net operating revenue but lower gross profit margin than concentrate operations.

10. 近年,可樂直接面對消費者嘅銷售模式(Finished product operations )由以往佔總銷售額嘅60%,到2021年已經降到接近40%,而透過獨立裝瓶商加工銷售模式就佔比升到去接近60%。

11. 呢個就好似麥當勞近10年不斷將franchise個品牌俾人去經營餐廳嘅業務比例增加。因為都係判啲高成本部份業務俾人做,自己就集中做高利潤部份,形成新嘅增長點。
12. 呢個都解釋咗近十年,可樂嘅銷售額逐漸減少左,但稅前純利就可以再創新高。將賣製成品嘅業務比例逐漸縮減(總收入減少),同時增加賣可樂半成品嘅業務比例(利潤提升)。

收購及出售獨立裝瓶商股權策略

13. 而可口可樂比額外會做多一樣嘢,就係當某啲獨立裝瓶商遇到銷售經營困難嘅時候,可樂係會出手相救。
14. 因為下游分銷商賣唔出可樂,都係會直接會影響上游可樂本身賣可樂糖漿嘅出貨嘅表現。
15. 所以當可口可樂見到某啲地區嘅獨立裝瓶商經營業務做得差嘅時候,佢哋會直接收購呢啲獨立裝瓶商嘅股權,直接管理呢啲獨立裝瓶商嘅營運。
16. 而當嗰啲表現差嘅獨立裝瓶商業務開始有起色、可口可樂係會賣返呢啲獨立裝瓶商嘅股權出去。去 leverage 番個經營成本出去,增加自身利潤率。

提升利潤能力到更高層次

17. 所以,睇可樂財報,銷售收入變化唔係核心,個焦點應該集中喺佢嘅利潤度。
18. 佢近十幾年嘅策略,先係照顧幫佢食咗加工同下游銷售成本嘅獨立裝瓶商,喺佢地攪唔掂嘅時候,大大力去幫佢地經營,其實就係理順自己下游終端銷售網落,同時都令獨立裝瓶商安心做佢嘅成本leveraging工具。
19. 同時,不斷增加只賣糖漿半成品業務比例,提升利潤率,長遠嚟講再次提升利潤嘅absolute amount。
20. 而提升利潤嘅absolute amount呢個目標,喺2019年其實已經開始實現,因為2019年嘅稅前純利有109億,係自2013年以嚟再一次超過100億,而且比由2014年開始嘅任何一年,都要有30%或更多嘅增長。
21. 就算係疫情嘅2020年,稅前純利都有97億,比由2014年開始嘅任何一年(除咗2019年)都係有增長。

22. 而2021年,稅前純利更加去到124億,係自2010以嚟嘅新高。到2022年,按頭三季表現,稅前純利已經有92億,再一次做到120億以上完全冇問題,而且只要第四季跟返頭三季嘅平均表現,全年有機會超過2021年嘅124億,再創近12年新高。
23. 呢個就係可樂呢間老牌公司點樣喺好成熟嘅非酒精飲料市場,喺近年再次提升利潤去到一個新嘅層次嘅策略成效。而只要呢個策略,繼續提升多啲concentrate operations 嘅比例,利潤依然可以喺嚟緊幾年有所增長。

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及分享,並不構成投資、買賣建議或推薦
Credit: CFO講年報